1962年,周总理将中国的一块领土划归巴基斯坦,在场的人纷纷表示不理解,没过多久,巴基斯坦的一份大礼,让众人直呼周总理高瞻远瞩。
1962年,北京的冬天冷得刺骨,中南海里却热火朝天。一份来自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的报告摆上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案头。报告里提到,中国新疆边境一块叫“坎巨提”的地方,建议划给巴基斯坦。这块地不大,历史上是中国藩属国的地盘,清末边界划分时稀里糊涂留在了巴基斯坦那边。报告的提出者是耿飚,当时他在巴基斯坦当公使,是个老红军出身,脑子活得很。 这份建议一抛出来,立马点燃了争议。开会时,政治局和国务院的大佬们坐一块儿,气氛跟火药桶似的。外交部长陈毅把地图摊开,指着“坎巨提”那块疙瘩地,说耿飚的意思是,巴基斯坦正被印度压得喘不过气,这块地虽小,却是人家的国防要冲。让出去,能帮巴基斯坦稳住阵脚,还能给中国拉个靠谱盟友。可这话刚落地,就有人跳起来反对,说什么“祖国的土地一寸也不能丢”,还有人直接扣帽子,觉得这主意简直是“卖国”。
反对的理由很实在。毕竟,领土这东西,谁不敏感啊?那会儿新中国刚站起来没多久,国内国外都盯着,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容易被放大。更别说“坎巨提”这地儿,虽然偏僻,但好歹是中国的,凭啥白送人?有人翻历史账,说这地方归属本来就复杂,硬要让出去,怕是老百姓也不答应。可耿飚在报告里写得明白,巴基斯坦要是没了这个点,国防线就得往后缩,中国帮一把,既能交朋友,还能在南亚站住脚。 会议开了好几轮,吵得不可开交。毛泽东听完大家的意见,低头翻着报告,半晌没吭声,最后点了点耿飚的名字,说这老家伙不会乱来。周恩来也开口,把局势掰开了讲:那几年国际环境乱糟糟,苏联跟咱们关系紧张,印度又跟中国不对付,南亚这块儿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强。他算了笔账,丢一块小飞地,换来战略上的主动,值!最后,毛主席一锤定音,周总理点头,决定就这么干了。 1963年3月,中巴在北京签了条约,“坎巨提”正式划给巴基斯坦。消息传开,质疑声没少过,很多人心里犯嘀咕,这步棋到底怎么走的?
可没等大家琢磨透,巴基斯坦的回应来了。同年,中巴又签了边界协定,巴方把克什米尔那边跟中国接壤的6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给了中国。这块地比“坎巨提”大多了,战略价值也高,填了中国边境的空子不说,还直接把中巴关系绑得死死的。 这下,之前反对的人也没词儿了。有人私下嘀咕,早知道有这回报,谁还瞎嚷嚷啊?6000平方公里换几百平方公里,怎么算都是赚。更别提这块新拿的地,直接让中国在喀喇昆仑山脉站稳了脚跟,为后来修喀喇昆仑公路埋了伏笔。70年代,这条公路修成,硬是把天堑变成了通途,中巴边境的贸易和交流一下子活了起来。 回过头看,这事儿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60年代初,国际局势对咱们不友好,印度那边虎视眈眈,1962年还打了中印边境冲突。巴基斯坦跟印度是对头,跟中国走近乎是自然而然的事儿。周恩来抓住这机会,用一块争议地换了更大的回报,还顺手把中巴关系推上了新高度。